踢球者众 足球方兴
2025-09-22 00:00
9月的岭南,暑气未消。肇庆新区体育中心体育场内,吴川青年的球迷们正在肆意的呐喊与欢呼。这是广东足球超级联赛十六强赛第三轮的现场,吴川青年队与汕头抽象队的较量正在进行。
场边的广告牌闪烁着熟悉的品牌Logo,电视转播团队的摄像机沿着边线缓缓移动,裁判组的判罚手势专业且果断。

这一切都让人恍惚间以为是一场职业联赛。
但仔细看去,观众席上大多是穿着各地球衣的业余球员家属,以及从全省各个地方自发赶来的铁杆球迷。
这是省超,一个既专业又带着泥土气息的独特存在。它不像贵州村超那样充满民族风情的狂欢,但比社区比赛多了几分正式。它没有职业联赛的商业包装,却又保持着相当的竞技水准。
看台上,方言俚语的加油声响成一片;赛场边,球员们的球衣胸前印着醒目的城市或县域名号。

当汕头抽象队的球员发起反击时,看台上一声带着浓重潮汕口音的“术依!”瞬间点燃了同乡们的共鸣;当吴川青年打出精妙配合破门得分,那些挥舞着“吴川加油”横幅的拥趸,脸上洋溢的不仅是看球的兴奋,更是一种“这是我们的人,代表我们赢球”的归属荣光。
胜利时,场上是小城小镇的英雄;即使失利散场,拍拍肩膀递上水的,依然是操着同样乡音的兄弟叔伯。身份认同,让拼搏在绿茵场上,平添了几分为家乡而战的热血,也成了漂泊在都市丛林中的人们,寻回情感根系的某种仪式。

在中国足球的版图上,各类赛事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恒大足校的U13孩子们在逆境中夺冠,他们的故事关乎坚持与传承;村超的火爆出圈,展现的是足球最本真的快乐;国足的每一次出征,都牵动着国民的复杂情感。省超,也平静地展现着另一种可能,一种介于职业与业余之间、连接专业与草根的蓬勃生态。
这种状态同样是中国足球需要的,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它不像职业足球那样高高在上,也不像草根足球那样随心所欲。它有自己的规则和体系,但又保持着足够的开放性。
从官方统计到业内人士观察,各方对中国足球人口极少的现状都有共识。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缺少的不是看球的人,而是踢球的人。

即使没有村超、苏超那般火爆的场面,省超现场的场面无疑也是热闹的。
预赛阶段,梅州赛区就吸引了1.1万名观众,正赛揭幕战更是涌入25823名球迷。但这些数字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些观众中,有多少人会在赛后走向球场?有多少人会因为观看比赛而萌生踢球的念头?
赛事期间,“跟着省超去旅行”文旅线路的设计,非遗市集、美食市集的举办,都在尝试让足球与更多人的生活产生连接。这些尝试或许微不足道,但却指向一个重要的方向,如何让这份因地域认同而生的热情,最终转化为脚下实实在在的参与?如何让情感的归属感,成为行动上回归球场的催化剂?

比赛进入尾声。吴川青年队5-0领先,看台上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有年轻父母指着赛场对怀中的孩子说着什么,有白发老者看着场上的拼搏露出欣慰的笑容,有年轻学生拿着手机记录着精彩瞬间。
这些画面或许比比分更重要。在中国足球的漫长寒冬里,每一个还在坚持的足球赛事都像是一颗火种。省超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颗,但它确实在默默燃烧。
终场哨声响起,球员们相互致意,观众们开始退场。有人讨论着刚才的精彩进球,有人计划着下次再来看球,也有人相约明天去球场踢上一场。

这就是足球最真实的模样。不论是在专业的体育场内,还是在社区的塑胶场地上;不论是有数万人欢呼,还是只有几个朋友在场边助威——
只有当看台上的那份因归属感而产生的热情,能真正转化为走向球场的脚步,让更多的人从“我们的人赢了”的兴奋,变成“我们自己也要上场踢”的行动,中国足球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中国足球需要的,也无非是让这样的转变,再多一些。
很多人说,“超字号”赛事让大家看到了足球该有的样子。
“该有的样子”是什么?或许也是一个最朴素的逻辑。足球的根,深植于共同情感和身份认同之中。它的生命力,最终要由无数愿意亲身下场、在奔跑中感受这份联结的普通人来延续。
当归属感最终催生参与的动力,当呐喊真正化为奔跑的脚步,星星之火,或可燎原……
素材来源:破界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