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体教融合培育足球青苗,阶梯化培养输送未来之星

2025-05-21 00:00


  传球、控球、射门、防守······近日,羊城晚报走访梅州足球特色学校——兴宁第一小学、齐昌小学看到这样一幕,操场上孩子们带着足球绕杆跑,有的挑球练习、有的则互相传递练习。

操场上的一幕幕,是如今梅州众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日常。据了解,“足球之乡”广东梅州拥有悠久的足球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一直以来,梅州高度重视足球发展,紧抓青训,特别是近年来,高质量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和高标准推进西部地区体教融合青训体系建设试点。如今无论在校园还是健身体育场,人们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足球氛围。


足球青苗培养阶梯化,输送优质足球人才


“刚刚结束的2025年梅州兴宁市‘市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中,我们学校男子足球队勇夺男子甲组冠军。”齐昌小学校长罗汝清向记者娓娓道来,齐昌小学是一所足球特色小学,学校特别聘请一名从省级足球队退役的运动员担任学校足球青训教练,通过早发现、早培育,“护”青苗成长。

“我们采取了足球青苗培养阶梯化的方式,从一、二年级开始挖掘身体素质好的足球苗子,三、四年级加强基础训练,五、六年级积极参与青少年赛事。”罗汝清介绍,校园足球重要的是普及和推广,学校从一年级便开始开设足球课,后续根据情况成立足球班,全力培养球技好、学习好的球员输送至更高的平台。


齐昌小学培育足球青苗人才正是梅州推动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生动例子。据悉,梅州以体教融合为抓手理顺人才培养通道,围绕“打造百家幼儿足球启蒙示范幼儿园”目标,首批遴选15家试点幼儿园开展幼儿足球启蒙系列活动。以“6:3:1”比例构建55所足球特色网点学校,实施“名校建名队”“名队进名校”项目。优选小学、初中、高中共13所学校开展青少年后备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实施“3+3”中职体校直升高职高专贯通培养机制和推进建立体校与高等院校“3+4”贯通培养机制,逐步实现足球人才常态化、订单式培养。


“政府重视、家长支持”,学习踢球两不误


走进兴宁第一小学足球场,孩子们正在进行足球训练,挥洒汗水。据悉该校足球队在今年梅州市青少年足球联赛(U9组)中斩获冠军。“很多人觉得学习不好的孩子才去练体育,但你看7号球员,不仅球踢得好,成绩能排到全校前五,这在我们学校不是个例。”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林美玉坦言,足球是学校的特色,但同时孩子们学习一定不能落下,学校和家长都时刻关注孩子们各学科学习情况,只有学习踢球两不误,才能真正助推梅州体教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梅州足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梅州培养足球青苗呈现出“政府重视、家长支持、学生热爱”的情况。



足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足球青苗的培养,但对比发达地区的学校,梅州建立足球特色学校促进体教融合,培育足球青苗还面临缺少更多的高水平教练、场地需升级改造、选拔机制还有提升空间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梅州加强顶层设计,以破解青少年足球发展难题为突破口,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改革创新,制定出台《梅州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梅州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梅州市人大审议通过全国首部足球法规《梅州市青少年足球发展促进条例》,同时加强市、县足协建设,推动足球改革发展,大力实施青苗青训“双青”工程。深化体教融合,积极构建足球全过程人才培养发展体系。依托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精英训练营、U系列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和西部试点青训杯、海外公益培训项目、对口扶持项目等国家级平台,大力开展市、县青少年足球联赛。整合和提升全市1067块足球场地的使用率,构建“一中心多基地”的青训基地建设管理格局。久久为功,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优秀足球人才。


来源:《羊城晚报》


图片